聊城市委书记孙爱军:深入推进流程再造 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

2019/8/19 8:56:34   来源:新锐大众·海报新闻     作者:李梦

  深入推进流程再造

  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

  中共聊城市委书记 孙爱军

  学习北京、上海、雄安新区三地成功经验,关键在于担当作为、狠抓落实,以自我革命精神推进制度创新、实施流程再造。面对营商环境中的差距和不足,聊城市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勇于正视问题,敢于刀刃向内,大力破除一切思想观念、能力作风、体制机制障碍,认真做好流程再造文章,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。

  实施流程再造要打破思想禁锢。流程再造不是简单的流程减少,而是打破规则进行重塑,前提必须破除思想中的条条框框。同样的改革举措,在京冀沪推进顺理成章,在我们这里就是千难万难,差别不在制度设计,而在人的思想认识。今年以来,聊城市通过大力开展“聊城要发展,我该怎么办”思想解放大讨论,聚焦群众办事的痛点、难点、堵点,敞开大门听取群众呼声,共梳理归纳12万条意见建议,全部转交有关单位,要求在5个工作日内办理,并在新闻媒体公开向群众答复,促使一大批群众关心的问题得到解决。针对工作中精神不振、进取心不强、“慵懒散”、“慢牵牛”等问题,引导全市各级干部深入反思,“总有一个第一名,为什么不能是我?”“别人能干成的,我们为什么不能干成?”在全市旗帜鲜明地提出“争创一流、走在前列”的目标要求,为推进改革创新扫清思想障碍。聚焦营商环境中存在的问题,大力强化“一个符合、三个有利于、一个前提”的意识,引导各级干部换位思考,着力破除“官本位”思想、培育“店小二”精神、树牢市场主体“法无禁止皆可为”理念,不断增强刀刃向内、自我革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。

  实施流程再造要体现精简高效。围绕政务服务提速、提质、提效,以创新求突破,向改革要成效。市行政审批局组建后,大力推进事项划转,基本实现了应划尽划,事项集中度达到95%,为流程再造奠定坚实基础。下步,将着重推进政务服务事项进一步向大厅集中,实现群众办事“进一个门”;实施高频事项流程优化,实现群众办事“最多跑一次”;以全领域无差别“一窗受理”、证明事项承诺制、容缺受理制改革试点为抓手,对“办一件事”流程改串联办为并行办,实行以“一单告知、一表申请、一窗受理、一网办理、一站办结”为特点的“一链”服务;持续优化企业开办,继续突破“三零服务”、2小时办结的聊城速度,推进企业开办就近办、即时办;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,落实多规合一、多评合一、多测合一,全面推开社会投资工业项目“拿地即开工”15个工作日办结、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审批100个工作日内完成。

  实施流程再造要打通信息壁垒。政务服务“一张网”是“互联网+政务服务”的重要支撑,也是审批提速的强大助力。目前,困扰我们审批提速的系统互联互通、电子签名和电子印章等技术难题,在京冀沪有了鲜活的改革案例。我们要加强市级统筹设计,下大力气建好全市政务服务一片云、信息共享一个中心,掌上办事一个APP,推进政务服务事项“一网通办”,让部门间的政务信息数据真正串起来、用起来、跑起来,群众办事减材料、减证明、减跑腿、减时限,切实提高获得感。

  实施流程再造要提升服务温度。流程再造是服务理念的深化和升级,不仅要实现以减化为特征的审批提速,更要实现以精细为特征的服务提质。强化帮办代办力量,服务企业群众实行一对一、保姆式、全过程,同步开通预约、错时、延时服务和双休日、节假日办理渠道,实施送审批、送政策上门等个性化服务。践行“换位思考、主动服务、有求必应、无需不扰”服务理念,实施“企业吹哨、部门报到”服务模式,把服务的身子弯下去,把企业的地位抬上去。整合部门政策资源,把分散的政策集中起来,建立全市政策“中央厨房”,实现政策文件查询、申请、落实一个平台全公开,增强政策实施的透明度和便利性。依托政务服务平台和创业园、孵化器,为中小微企业定制专属“政策包”,主动提供行政许可、监管信用、审批中介、财会法律、融资担保、知识产权等服务,提升服务企业的精准化、个性化、专业化。

  实施流程再造要强化保障机制。流程再造改的是流程,碰的是利益,割的是权力,需要强有力的保障措施。要建立政商沟通机制,定期听取企业意见建议,及时改进不足、解决问题,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。要建立政务服务“好差评”制度,建立线上全覆盖、线下全联通、数据全汇聚、结果全公开的评价方式,方便群众评价,发现问题限期整改。要建立“吐槽找茬”机制,各级大厅、线上线下开通“找茬”专窗,欢迎群众对部门服务吐槽、挑刺、找茬、投诉,虚心接受群众的合理化意见建议。要建立改革评价机制,充分发挥我市聘请的改革义务监督员作用,综合运用专职督查和纪委巡察,深入开展实地督导、暗访和第三方评估,科学评价改革效果,及时纠偏校正,确保改革举措接地气、效果实。

编辑:孙岩    责任编辑:胡立荣

相关阅读

免责声明

1、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,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。

2、本网注明“来源:×××(非中国山东网)”的信息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。

3、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、疏忽、合约毁坏、诽谤、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,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,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。

4、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《网站声明》并完全同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