扶志+践行=聊城莘县文化扶贫新路径

2017/10/13 12:46:38   来源:聊城日报    

  莘县十八里镇宁堂村60多岁的贫困户曹玉林,如今就像变了个人一样。

  以往,无所事事的曹玉林邋里邋遢,大病小病接连不断。如今,扶贫干部和他结成帮扶对子后,经常找他聊天拉家常,鼓励他开朗上进,帮助鼓励他开辟自己的小院空地,侍弄一些花花草草,种上新鲜蔬菜。

  现在的曹玉林精神矍铄,干净利索,积极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,并经常给别人宣传国家的扶贫政策,感觉自己越活越有劲。

  这只是莘县扶贫先扶志、探索文化扶贫新方式的一个缩影。

  近年来,莘县开辟文化扶贫新路径,以强志扶智和提升文明素养为重点,“破除陈规陋习,倡树文明新风”,坚决遏制攀比风气,杜绝铺张浪费,弘扬优秀传统文化,培育孝悌和睦家风,倡导婚丧嫁娶新风,使群众把更多精力和资金用在干事创业上,早日实现脱贫致富。

  扶贫先扶志 贫困乡镇一村一月一场电影

  现实生活中,部分贫困群众文化生活贫乏,不少群众无所事事。为引导群众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,增强生活生产技能,莘县科学定制了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生活和文化产品,招标精选两个民间演艺公司,定期开展“文化惠民、送戏下乡”活动,将具有地方特色的豫剧、两夹弦、大平调等曲艺送到群众门前。这其中,有关部门对演出的剧目进行严格审查和筛选。

  同时,该县制定了《农村电影放映管理制度》,开展农村贫困乡镇、贫困村庄送公益电影放映活动,宣讲扶贫开发、农村合作医疗、农村养老保险等政策以及选种育苗、病虫防范、农药化肥使用等农业种植技术,做到了贫困乡镇一村一月一场电影。

  不仅如此,还按需定制送技能。以贫困户为就业扶贫重点,对其进行登记造册,建立贫困户创业数据库,依据名册制订技能扶贫培训计划和创业培训计划。在金堤河、马西两大贫困片区各创建了一处精准扶贫职业技能培训中心,面向贫困群众的技能不同需求,分别开展家政、烹饪、编制和电气焊等技能培训。

  破除陈风陋俗 降低婚丧嫁娶成本,减轻群众经济负担

  “万紫千红一片绿”“三斤三两、一动不动”婚事大操大办等陈风陋俗,也在莘县风行过一段时间。而类似这些陈风陋俗又极易导致群众因丧致贫、因婚致贫,甚至引起家庭纠纷,也正因为如此,莘县专门开展了“破除陈规陋习,倡树文明新风”活动。

  比如说,组织基层文化工作者和民间艺人根据身边的人和事创作了快板《移风易俗倡新风》、相声《万紫千红一片绿》等破除陈风陋俗、倡树文明新风的文化作品100多件;组建了专门的演出队伍,在各乡镇和重点村举行“移风易俗专题巡回演出”。

  截至目前,全县不使用棺材的村庄达到170多个,酒席改为“一碗端”的村庄达到830个;响器乐班基本绝迹;泡沫纸扎基本取消;路祭、顶墓祭等繁文缛节越来越少,丧事成本从以往的2万多元降到5000元左右,婚礼费用也大大减少,减轻了群众一项经济负担。

  移风易俗助力脱贫攻坚的同时,莘县还探索将孝德入规,让贫困老人有所依。

  根据摸底统计,莘县剩余的8343户、1.48万贫困人口中,60岁以上老龄贫困人口占47.6%,老人贫困人口比例较高。因此,该县把养老孝老写进《村规民约》,建立尊老、敬老、养老的长效机制。

  此外,鼓励村民签订养老协议,协议书对赡养的情形、赡养人应履行的基本义务、被赡养人的基本要求做出明确规定,并对各赡养人落实孝德情况进行张榜公示。

  截至目前,100%贫困老年人与其子女或近亲属签订了赡养协议,规定赡养人在经济保障、生活照料、医疗保障等方面的义务,解决独居或孤寡老人的赡养问题,在不知不觉中让敬老爱老蔚然成风,不但轻轻松松地解决了老年人脱贫的重大问题,而且使孝敬老人成为一种基本品行、自觉行动和精神追求。(记者 赵艳君 通讯员 孙伟)

编辑:高鹏    责任编辑:胡立荣

相关阅读

免责声明

1、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,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。

2、本网注明“来源:×××(非中国山东网)”的信息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。

3、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、疏忽、合约毁坏、诽谤、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,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,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。

4、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《网站声明》并完全同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