聊城:创作团队谈大型戏曲蛤蟆嗡《武训舍情》背后故事

2016/6/22 14:47:32   来源:聊城新闻网    

  大型戏曲蛤蟆嗡《武训舍情》演出现场。记者 陈金路 摄

  6月20日晚,由冠县县委、县政府,山东省艺术研究院联合主办,冠县宏湖蛤蟆嗡剧团表演的大型戏曲蛤蟆嗡《武训舍情》在聊城汇报演出成功。聊城市杂剧团演出现场,座无虚席,一幕幕扣人心弦的画面赢得了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。

  据悉,大型戏曲蛤蟆嗡继聊城首演成功后,还将走进山东省会大剧院,让更多观众领略蛤蟆嗡剧种的独特魅力。

  ◎编剧聊人物

  存天理灭人欲

  行乞办学心心无旁骛

  《武训舍情》以冠县历史文化名人武训为主人公,以其行乞终生、兴办义学的传奇故事为题材,择取了武训为了一个崇高的目标,舍去七情六欲,放弃天伦之乐的主题视角,从心理、生理和情感等角度挖掘武训的办学事迹。

  “说他是普通人,因为武训本来就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一个乞丐,目不识丁,连名字都没有,因在家族同辈兄弟中排行第七,故名武七。”《武训舍情》编剧郭银慧表示,武训这个名字实际上是个赐名,在他老年时,朝廷为嘉奖他的兴学义举而赐名为“训”。

  剧本写的是武训为办学终生不娶,最终行乞办学成功的感人故事,成功塑造了一个有情有义、有血有肉、活生生的武训。

  郭银慧说,武训作为特定时期的特定人物,不可避免地带着时代的局限性,他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存天理灭人欲的典型,但他行乞办学过程中心无旁骛的执着、滚石上山的耐力,无疑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,他所具有的人格力量与人文精神的确是永不过时的正能量。站在当今去探求武训、研究武训不能把他强归于哪个阶级与阶层,他具有人类的大爱与大善,作为文艺作品塑造武训,须有所取舍,舞台表现亦应唯美,所以剧本前前后后进行了不下五次修改,这次的二度创作基本上达到了上述初心。

  “汇报演出能得到观众的热烈掌声和专家的好评,反使几位作者多了一份压力。真正打造一台经得起社会与历史考验的舞台剧,还需要精雕细琢以及各个部门的精诚合作!”郭银慧说。

  ◎导演说剧情

  三拒爱情

  凸显伟大之处

  《武训舍情》是一个男人和三个女人的故事,作品通过武训与桃花、梨花、杏花的情感纠葛,用戏曲的艺术形式,塑造了一个血肉丰满、情操高尚的武训。

  “要表现出武训和三个女人之间的情感痛苦。我认为,这是灵魂和肉体的矛盾冲突,应当表现的是武训及女人们被戕害的爱和情感的挣扎。对于武训来说每一次选择都是撕心裂肺的痛!”《武训舍情》导演周波说。

  周波表示,尤其是剧情中武训对女人的人生态度。为了不为情所困,武训终身未娶,狠下心来舍弃了所爱之人,舍弃了七情六欲。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,武训的确是一个“傻瓜”,是一个无情无义、不通人情世故的傻瓜。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“舍”是最难做到的,送上门的女人,送上门的“爱”不要,是需要多大的定力和决心?这种本能的把持,其实是很残忍、很残酷的,是常人难以理解也难以做到的。舍——是武训完成自己理想的根基,也是武训的伟大之处。

  “大型戏曲蛤蟆嗡《武训舍情》是蛤蟆嗡剧种历史上的第一部原创大戏,也是蛤蟆嗡项目‘三位一体’成果的汇报展示,通过创作团队的共同努力,戏曲作品较好地呈现在舞台上,从演出效果来看,达到了预期目的。”周波表示。

  ◎总监谈心得

  注入现代气息

  濒危地方剧焕发魅力

  作为《武训舍情》的艺术总监、省艺术研究院院长、省戏剧创作室主任张积强说:“《武训舍情》是蛤蟆嗡剧种历史上的第一部大戏,也是山东省艺术研究院对于濒危地方戏曲‘三位一体’保护传承模式的成果之一,它的成功汇演再一次印证了这一保护模式的重要价值,对于山东地方濒危剧种的挖掘、整理和抢救有着重要意义。

  省艺术研究院作为省内唯一的省级艺术科研单位,以挖掘和抢救山东濒危地方剧种为主要任务,关注的正是像蛤蟆嗡这种地方濒危小戏的全方位地抢救性恢复工作。

  “项目实施过程中,成立的剧目组、理论组、纪录片组、宣传组四个工作组协调共进,全力配合,力求通过蛤蟆嗡这个地方小戏拓展民间艺术视野,展现区域文化特色。”张积强表示。

  由于冠县宏湖蛤蟆嗡剧团成立时间较晚,发展不完善,旦角演员缺乏年轻力量,导演、音乐、舞美等也需要支持,因此剧目创作排练面临多方困难。为此,省艺术研究院派出了包括导演、作曲、舞美、灯光设计等专业人才与冠县当地人员联合组成主创团队。从研讨剧本、遴选演员开始,主创人员第一时间到剧团观摩小戏、考察演员,针对细节问题展开研讨。导演组多次赴冠县进行考察和调研,走访蛤蟆嗡老艺人和剧团团员,全面掌握蛤蟆嗡的历史渊源、艺术特点、剧团变迁、演员从艺经历等。整个排演过程中,导演组修改完善剧本、曲谱,研究、揣摩人物特征,一字一句地推敲、练习台词,舞美设计人员也奉献出了专业和敬业精神。

  据透露,演出前,2辆大卡车将重达几吨的音响、桁架、背景板等舞台器材从省城济南拉到聊城。20日大型戏曲《武训舍情》的汇演,使聊城观众感受到了地方戏更具现代气息的新貌,可谓“传统”与“新意”的有机结合,让濒危的地方戏瞬间焕发出鲜活的艺术魅力。(来源:聊城晚报 记者 陈金路)

编辑:杨杰    责任编辑:温伟伟

相关阅读

免责声明

1、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,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。

2、本网注明“来源:×××(非中国山东网)”的信息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。

3、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、疏忽、合约毁坏、诽谤、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,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,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。

4、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《网站声明》并完全同意。